我国自研“中国心”将拯救上千万心脏病患者
我国自研“中国心”将拯救上千万心脏病患者,“人工心”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目前全球体积最小、质量最轻、技术领先的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我国自研“中国心”将拯救上千万心脏病患者。
我国自研“中国心”将拯救上千万心脏病患者1
乒乓球大小,直径34毫米,厚度26毫米,仅90g重——这是我国自主研发,世界上体积最小,质量最轻的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2022年3月14日,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全国知名心外科专家陈鑫教授带领团队,为一名患者成功实施超小型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植入术,这颗机械心现在正有条不紊地在56岁的肖先生身体里工作着,这也是江苏首例全球最小的人工心脏。
一年多前,肖先生稍有活动就觉得胸口憋闷,休息休息便会缓解,当时他没太在意这情况。但最近三个月,即使是休息他也会觉得自己喘不过气来,连平躺休息都是奢侈,睡梦中觉得自己快不能呼吸了。
经过检查,肖先生被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Ⅳ级,病情不容乐观。肖先生觉得自己的人生仿佛像这颗心脏一样突然苍老疲惫了起来。未来的道路成了看不清楚的迷雾,只余微弱闪烁的光。
随后,肖先生来到了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外科寻求进一步诊治,经过细致的检查和分析,诊断为“终末期心脏病”,药物治疗的作用已不大。正常情况下,肖先生需要进入心脏移植等待系统,等待心脏移植。但是供体缺乏,等待供体心脏需要时间,很多患者在等待的过程中逝去。
频发的心衰使得肖先生的病情已不容等待,经南京市第一医院专家会诊后,决定为他植入最新型Corheart6植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这是江苏省首次进行此款人工心脏的手术,对手术团队而言,同样充满挑战。
为了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心外科、麻醉科、重症监护科等多学科进行了详细科学的术前分析,为手术中的各个环节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经过术前精心的准备,2022年3月14日,陈鑫和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外科主任邱志兵带领其手术团队密切配合,确切定位,穿针置线,放环固定,植入装置,连线开机,一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两个小时以后,磁悬浮人工心脏开始正常“跳动”,患者顺利脱离体外循环辅助,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手术圆满成功!
术后4个小时,当肖先生拔完气管插管,再次睁开眼睛时,他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充满了力量而又轻盈,他可以大口呼吸、可以和家人一起欢笑、可以重新享受自己的生活,这是曾经深陷困境的他期待着的光明!
陈鑫介绍,对于重症心衰患者而言,心脏移植是治疗最有力的手段,目前中国心衰患者约1000万人,但供体数量有限,我国每年心脏移植手术量约为500-600台,很多患者等不到可以救自己的那颗心。
此时,人工心脏便展现可以作为等待心脏移植的过渡,为患者争取更多时间;为急性心衰患者提供短期替代治疗,辅助心功能恢复;对于终末期心衰患者,可以提供长期替代,患者可以携带人工心脏长期生存的几大优势。
据了解,如今,“人工心脏”已经得到了医学界的普遍认可,全球人工心脏植入量已经超过14000例,用人造器官代替自然器官的临床技术也逐渐成熟。
人工心脏被誉为“医疗器械皇冠上的宝石”。Corheart6相较于其他磁悬浮人工心脏直径缩小了40%,重量减少了60%。体外电池更小更轻,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更少,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超小型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植入术不断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在应用人工心脏救治心力衰竭的领域迈入世界领先行列。
我国自研“中国心”将拯救上千万心脏病患者2
近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全国知名心外科专家程兆云教授带领团队,为一名患者成功实施超小型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植入术。手术使用的左心室辅助系统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是目前全球尺寸最小、重量最轻的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
患者是一名58岁的男性,9年前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住院治疗后略有好转。1个月前,患者胸闷、气喘症状陡然加重,活动耐受力明显下降,没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
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进一步检查后,其被发现患有扩张型心肌病、二尖瓣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已经是终末期心力衰竭状态。患者要想活下去,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做心脏移植,要么植入人工心脏。
考虑到心脏供体十分稀缺,程兆云组织多学科专家会诊,深入研究后决定为患者实施人工心脏植入术。术中,专家们先为患者实施了二尖瓣修复术,经超声验证无返流后,人工心脏植入继续进行。在患者心脏上精准选点后,确切定位、穿针置线、放环固定、嵌入装置、连线开机等操作一气呵成。2个小时后,全球重量最轻、体积最小的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被植入患者胸腔。
随着流量等参数调整到位,磁悬浮人工心脏开始“跳动”,患者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机辅助。在人工心脏的辅助下,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趋于正常,手术获得成功。
据了解,在此之前,即去年10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主刀,程兆云教授等专家担任助手,共同实施了全球首例超小型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植入术。
我国自研“中国心”将拯救上千万心脏病患者3
看到 “磁悬浮”
大家往往想到的是列车
眼前仿佛出现庞然大物
穿梭在轨道上的画面
其实磁悬浮技术
除了应用在交通领域
还能细微到
直径34毫米、重90克
如一颗核桃般大小
在医生的手中
甚至能拯救一颗“宕机”的心脏
3月21日上午,协和心血管病医院对外宣布,一颗如核桃般大
小的全球最小“人工心”为终末期心衰患者唤起“心”生。
近日,以心脏大血管外科董念国教授为首的多学科专家团队,成功在一名58岁的储先生体内成功植入超小型磁悬浮离心式“中国心”。至此,该院共完成12例人工心植入术,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据了解,该枚“人工心”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目前全球体积最小、质量最轻、技术领先的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为终末期心衰患者提供了治疗的新方案。
全球最小磁悬浮“人工心”,重量90克,如核桃般大小。
供心匮乏
湖北一心衰男子生命垂危
储先生(化名)家住湖北枝江,在当地养猪厂从事夜间搬运工作,平素身体十分健康,用老伴的话说,“这辈子几乎没上过医院,甚至都没打过吊针。”
从去年12月开始,储先生经常感到胸闷头晕,还时常呼吸不畅,晚上睡觉根本无法躺下来,彻夜难眠。在当地多家医院就诊后,被告知患有严重心脏病,无法手术。
“根本没想到会是心脏病,严重到无法治疗,相当于下了死亡审判书。”眼看父亲的身体越来越糟糕,经过多方打听,2月14日,储先生儿子带着父亲来到协和心脏大血管外科(现为协和心血管病医院)就诊。
入院后,经检查诊断发现,储先生被确诊为严重的缺血性心肌病,心肌致密化不全,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坏死瘢痕心肌约占左心室总面积的33%,左心收缩功能严重受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超声科谢明星教授术中超声探查。
储先生逐渐衰竭的心脏近乎“宕机”。心脏移植手术是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的唯一选择。由于供心匮乏,匹配的心源需要更长时间的等待,生死难卜。
经协和心血管病医院专家团队会诊后,决定为他同时开展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与二尖瓣成形术,为生命争取更多机会。
全球最小
磁悬浮“人工心”长什么样?
本次植入的超小型磁悬浮人工心脏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是一颗地道的“中国心”。
其泵体直径34毫米、厚度26毫米、重量90克,如一枚核桃大小,系目前全球尺寸最小、重量最轻的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
超小型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
“心脏是人体的'动力‘马达’,就像一个肉泵一样把血打出去,维持全身血液循环。”协和医院心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介绍,“与心脏移植不同,人工心脏起辅助作用,与病变的心脏一起承担着原来的‘发动机’功能,一起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转。”
人工心脏的微型化将使手术在植入术式、植入位置的选择上更加灵活,磁悬浮技术具有很好的血液兼容性,无溶血、血栓及其他对血液细胞的破坏。
重获新生
12人在此植入“人工心”
协和心血管病医院由心脏大血管外科董念国教授、心血管内科程翔教授,及超声医学科谢明星教授三大主要学科豪华专家阵容组成,他们精准设定了手术方案,共同为患者保驾护航。
3月14日上午10时许,心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副主任周诚教授带领手术团队开始为患者先实施手术。体外循环开启,主刀医生率先将功能受损的二尖瓣进行重新塑型,经超声验证无返流后,人工心脏植入继续进行。
两个小时后,随着流量等参数调整到位,人工心脏开始“跳动”,这颗“中国心”开始辅助心脏有力“跳动”——人工心脏辅助原心脏把血“引”出来,重新建立一个循环系统。经超声科专家评估“人工心脏”运行良好、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时,手术圆满成功,患者安返ICU。
至此,储先生作为该院第12位成功植入人工心的患者,重获新生。术后22小时,储先生顺利拔除气管插管,并能进流食。目前储先生能下床行走、生命体征平稳,恢复良好。
恢复良好的患者与董教授团队一一握手表示感谢。
创新引领
建设心血管病治疗新高地
我国心力衰竭患者约1000万人,但因供体严重不足,每年只有600余例患者可完成心脏移植手术。
国内现有的心脏机械辅助方式,一个是ECMO,另外就是“人工心”,业内称其为心室辅助装置(VAD)。
心室辅助装置分为植入式体内人工心脏与体外人工心脏(Extra-VAD)。
植入式体内人工心脏
与体外人工心脏的区别
体内人工心脏用于终末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长期替代心脏功能。
体外人工心脏主要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过渡治疗,起到中短期替代心脏功能的作用,使患者渡过危险期,并在短时间内能够进行心脏移植手术。
据了解,协和医院每年完成的复杂先心病手术和心脏移植术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其中儿童心脏移植数量连续10年占全国总量40%。协和心血管病医院是武汉协和医院近日成立的心血管专病中心。其植入人工心的患者数量也位居全国第二,华中第一。
对于无法进行心脏移植或难以等到合适供心的心脏病终末期患者,协和医院为他们装上人工心脏,让疲惫的心装上强动力“马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