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时间:2025-04-15 16:04:13
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药王孙思邈的故事1

古人云:“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尤其是在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唐朝,很多行业都出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尖人物。在医药界,唐朝的孙思邈被后世誉为之“千古药王”,旷世千古,上下五千年,无人与之媲美。孙思邈是隋唐时期古雍州华原人,(581年-682年)享年102岁。他七岁开始上学,每天能诵读一千多字。二十岁左右时,他喜欢谈论老庄和百家学说,也喜欢阅读佛经。当时的洛阳总管独孤信见了他之后感叹地说:“这是一个圣童,只怕他器大识小,很难被任用。”后周宣帝之时,孙思邈以王室多变故的原因,去太白山里隐居了。隋文帝辅政的时候传令让他做国子博士,他却称病不受。并对周围亲近他的人说:“再过五十年,应当有一个圣人出世,那时候我将助他济世救人。”

五十年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即皇帝位,把他召到京城,非常感叹他的容貌之年轻,对他说:“看见你,我因此懂得有道的人实在应当受到尊重,仰慕,广成等神仙确实不是虚传。”太宗再三要授给他爵位,他坚辞不受。唐显庆四年,唐高宗召见他,请他做谏议大夫,他再次坚辞不受。上元元年时,他托病请求还乡,高宗特赐良马给他,并把鄱阳公主的城邑赐给他居住。当时的名士,如宋之问、孟诜、卢照邻等人,都以师弟的礼节待他。

他一生一边行医,一边采药,曾先后到过陕西的太白山、终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山等地。广泛搜集单方、验方和药物的使用知识,在药物学研究方面,他为后人留下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本巨著。这两部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日本在天宝、万治、天明、嘉永及宽政年间,曾经多次出版过《千金要方》。孙思邈仙逝之后,人们将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并在山上为他建庙塑像,树碑立传。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当地民众都要举行庙会,庙会时间长达半月之久。孙思邈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由于他精通养生之术,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他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他的高超医术出神入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

孙思邈在行医途中,有一次遇到四个人抬着一口薄棺材向郊外的荒丘走去,后面跟着一个哭得泪人一般的老婆婆。孙思邈定神细看,发现从棺材的底缝里滴出了几滴鲜血,便急忙上前挡棺询问详情。原来棺材里是老婆婆的独生女儿,因难产刚死不久,胎儿仍在孕妇的肚子里。孙思邈听罢认为这个产妇可能还有救。于是他就请求抬棺材的人赶紧撬开棺盖。只见产妇面色焦黄,伸手摸脉竟发现还有微弱的跳动。他赶紧取出随身携带的银针,选准穴位,扎了下去,并采用捻针手法,加大力度。过了一会儿,“死去”的产妇竟然奇迹般地睁开了双眼,苏醒过来,同时腹中的胎儿也生出来了,发出一声清脆的啼哭。老婆婆见孙思邈一针救了两条性命,倒头便拜,四个抬棺的也长跪不起。从此,孙思邈能起死回生的声名传遍四方,被称为“活神仙”。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却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太宗为此每日愁眉紧锁,坐卧不宁。他经大臣徐茂功推荐,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但是,在中国古代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太医给宫内妇女看病,都不能够接近身边,只能根据别人的口述,诊治处方。由于孙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又穿着粗布衣衫,当然不能让他接近皇后的“凤体”。因此,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根据这些情况,他加以分析研究,就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施行“引线诊脉”。片刻之间,孙思邈就诊完了皇后的脉。原来,孙思邈施展了神通,仅依靠着一根细线的传动,就能轻易地诊断人体脉搏的跳动。贞观初年,唐太宗在一次抵御外寇入侵的作战中,被敌军困于一座山头之上。他在山上的水潭饮水时,由于体困头晕,把他头上戴的龙纹玉饰映在水中的倒影看成是一条小蛇,此后总是疑心自己饮水时吞下了这条小蛇。待到班师回朝之后,他越想越觉得恶心,进而呕吐,竟成疾病。

宫中太医用药几剂,均不见效。魏征只得请来孙思邈为他诊治。孙思邈见唐太宗面无病容,腹中并无异物。问清病因之后,他苦苦思索:蛇若吞进肚子,症状应更为严重,但现在只是幻觉疑惑,实为心理疾病。于是孙思邈先给唐太宗开了安神之药,然后拿来唐太宗出征时戴的帽子,让人打来一盆水,再让唐太宗前来观看。唐太宗在盆里看见一条龙纹的倒影,恍然大悟,顿时消除了心中的疑惑,病也就痊愈了孙思邈不仅治好了无数的患者,由于他修炼有方,医德高尚,还留下了许多医龙救虎、德加异类的神奇传说。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深夜,孙思邈修筑在高山悬崖下的茅屋木门被人敲响。他打开门之后,看见门口站着一位白衣秀士,当时天空雷轰电闪,暴雨如注,奇怪的是这位白衣秀士的衣服竟然滴水未沾!孙思邈问他:“你要瞧病吗?”白衣秀士急忙点头称是。

孙思邈让他进屋坐下切脉之后说:“你非人类吧?”白衣秀士一愣,随即镇静下来回答:“何以见得?”孙思邈微微一笑:“你来则有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相助,静则风雷电全息。你的衣服在暴雨中丝毫不湿,加之你的脉象无不显示特异属性。如我猜得无误,你定是水府之尊枣神龙吧?”白衣秀士听了连连点头,连称:“难怪真人的大名,天上地下无所不知。真是盛名之下,其实不虚!”说完就介绍自己的病症:“数日之前,我因一时饿得急了,饮食勿勿,不知什么物件一下堵塞了我的食道。于是连日来苟延残喘,只能喝些稀汤以维持生命。”孙思邈听后让童子提着一桶汤药放在白衣秀士座前,督促他尽快饮服,中间不可稍息,否则此病难治。

这白衣秀士一听急忙捧起桶来,一口气就将那一桶汤药给灌入了肚中。肚中一阵翻腾,那喉头又觉忍耐不住,立即低下头来,“哇”的一声,就着那桶大吐不止。当那白衣秀士惊疑地看到在那吐出的秽物中竟有一条长蛇混杂其中时,他由衷地赞到:“真人灵丹妙药,确是手到病除!”孙思邈“哈哈”一乐道:“什么灵丹妙药,只不过一桶醋拌蒜泥而已,酸辣交加,那蛇自然待不住了。”他顿一顿,接着说:“你病根虽除,元气未复,我再为你扎上一针,即可一劳永逸。”那老龙听了连声称好。

孙思邈即走到白衣秀士的背后,取出一支尺余长的金针,对准他那顶心偏后的位置猛地扎下。那白衣秀士一声吼叫,即化出原形枣真正一条银光鳞鳞水桶粗细巨龙。软瘫盘结在地上动也不能动一下。那银灯似的一对大眼,定定地瞅着孙思邈。孙思邈说:“我金针拔下,你即腾身向屋内石壁猛窜。如能穿此山岩石壁,腾身云中,你的元气也就真正恢复了。”说着话就伸手拔下那龙身上的金针,喝道:“快穿石岩!”那白龙扭动身姿即向那石岩窜去。很快在那石壁上没入身形。但是那石壁上从此也就留下了一座宽阔幽深的巨洞。不一会儿,空中传来白衣秀士的声音:“真人德加异类,为神仙之榜样。我即返还 ……此处隐藏3625个字……治病,希望少花钱或不花钱也能治病。平时他苦心琢磨,根据五行说法,查找全身经络各穴位与脏腑的关系,用针刺医病。

一天,他在路上见有人抬了一具年轻女尸,身下仍滴着鲜血。得知难产流血过多,已经死了,现在是要去下葬。他立刻拦住道:“女人滴血鲜红,可能还有救。”众人将女尸抬到避风处,只见孙思邈切完脉,从腰中掏出针给女人扎了。片刻,女人腹部开始蠕动,苏醒过来。忽然听到“哇”的一声,小孩也落生了。

过了些日子,女人经过调养,身体恢复健康。全家人非常高兴,都很感激孙大夫一针救活两条性命。

一双鞋重十八斤

孙思邈的高超医术不是天生的,而是刻苦学来的。他钻研医学,遍访名医,搜集草药单方,为民解除病痛,救死扶伤。

一日,他在路上遇到一位相土,便做伴同行,攀谈中相士说:“你似有心事?”孙大夫说:“我自幼学医为治病,却有的病症能诊断但少单方,又加经验不足而往往是束手无策,只好多方学习,研究药性,才能做个治病救人的郎中。”相士说:“看你面相不凡,又如此刻苦求医找药,将来会成为医学名人,但是你仍不能行医诊病,时运不利啊!”孙思邈想一想便问道:“您看我什么时候才能时来运转呢?”相士掐指算了下说:“什么时候你脚上的鞋子,穿破了又补纳,一直到一双鞋子重十八斤时,你就行了。”孙思邈听了心想,鞋子越穿越轻,难道会增重?他继续游历找药材,觅单方。

一日,他正在山前采药,正赶上下雨,黏土黏得鞋子满是红泥,连鞋筒上都粘得很厚,走路很累,就在山石旁小憩,忽然想起相士的话,便将粘满泥的鞋称一称,正是十八斤重,从此他就住在药王洞里边整理笔记,给人治病。后来经他治过的病人,果然是药到病除。有些疑难杂症,用单方也大都治好了。因此孙思邈名声越来越大,都说他是神人,死后便把他封为药神。

药王孙思邈的故事4

药王孙思邈与传说中神乎其神的.龙渊源匪浅,我们常说的“神龙见首不见尾”成语,据说就源自此处,而且很逼真的建筑,来形象地表现这一成语的与药王孙思邈的渊源。

龙王曾帮助药王修成正果?

记得第一站的药王山,到登上药王大殿时,我们已经听说了很多传奇故事。

药王大殿内供奉着自然是药王孙思邈,两边站班的,一如既往的是尉迟敬德和海龙王,神态威武庄重。

就在这里,奇幻的地方出现了,药王塑像身后竟然有个洞,现在已经封锁,不让游客穿行。

据当地人介绍,此洞直通耀州瓷的老瓷场黄堡镇,洞长有40里呢。每逢二月二人们都来药王大殿烧香,烟气竟能从后洞冒出,留下“前洞烧香,后洞冒烟”的民谚。

此洞名叫太玄古洞,也叫“龙穿洞”。

闻此名,便知与龙脱不了干系。

关于此洞的来历,当地人继续给我讲了这样一个传说。

当年药王孙思邈曾在路上遇见龙,给龙诊过病,龙化作老人家前来找他诊治,由于龙得病异常,需要龙显出真形,方能给它治疗。

忽听天空中隐隐约约地响起雷声,龙正要现出真身。药王并不害怕,想起百姓,急忙大声对龙说:“我们这一带的人都没有见过龙。瞧见你的怪模样,会把人们吓坏的!”

于是,龙缩回了头,在云里面说:“那怎么呢?”

药王说:“这样吧,你先想办法到我家里去。”

过了一会儿,乌云徐徐落在了山腰。

孙思邈刚刚走进自己的院子,突然“通”地一声,院中石壁上出现了个大洞,洞中伸出了那个龙头。

龙笑嘻嘻地说:“我从没有人烟的后山山脚穿到了这里,身子都藏在山里面,不会惊吓人们了吧?”

药王急忙开始给它诊病。这时隔壁邻居偷偷看见此情景,这位邻居一直对龙心生好奇,于是找来纸笔,照着龙的模样开始画了起来。

龙喝了药王配制的药后,感觉好了很多。但是,也察觉到隔壁有人偷看,于是,道谢后就飞走了。邻居的画也只画了一半,“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典故据说就来源于此。

后来,龙听说药王孙思邈要在耀州五台山(今药王山)修成正果,它为了报答诊病之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当时治病留在后山的洞中,钻了一孔四十多里长的石洞,帮助药王于农历二月初二赴位成果。

从此,人们为了纪念药王孙思邈,每年二月二药王山,上山赴会朝庙,烧香吊表。太玄古洞还原样保存着,药王与龙的传说也流传下来。

药王所着《千金方》得益于龙宫奇书?

寻访药王故里,还得来一个故事。

说是有一天,药王在山林湖泊之间,见一群孩童玩耍一条小蛇,小蛇见到药王,眼中流泪求救。药王神色没带多少银两,就全部拿出,又脱下衣服与这群小骇交换,把小蛇带回家去,精心疗养,等它康复后放生于湖边。

过了几日,出现一位白衣使者,见他药王后毕恭毕敬,说他家主人有请,让药王随他而去,带他来到一座府邸。

原来,药王救得那条小蛇,就是东海龙王的三太子变的,跑出海面去游玩,不幸落在了沙滩上。

三太子被放生回来后,慌忙跑回龙宫,对老龙王哭诉道:“我前几天去海边游玩,在沙滩遭到一群牧童的鞭棍乱打,险些丧了性命。多亏一位先生路过此地,方将我救下来,要不然我就死在外边了!”

老龙王听了三太子哭诉后,决心要报答药王搭救太子的恩情,便命令夜叉出海,去请药王进水晶宫来。

老龙王见药王到来,急忙上前迎接。十分感激地说:“孙先生今日救得太子一命,恩情甚重,我要报答你的恩情,特送你夜明宝珠一颗,你可献朝廷,为你加宫赐职,再不要辛苦采药了。”

药王谢绝道:“叫朝廷为我加官赐职,不能采药给黎民百姓治病,这违背了我的誓愿,是万万做不得的!”

老龙王继续说道:“你不要夜明宝珠,那么金银财宝,尽你拿吧!”

“我不要宝珠,岂用金银!”

“既然你宝珠、金银都不要,那么,我经常吃的珍馐百味,保你与天齐寿,你就留在这里与我一同享受天福吧!”

药王道:“我有老母在堂,又要立誓为黎民百姓舍药治病,在这里享受天福,我的志愿就不能实现了!”

“你宝珠、金银都不要,叫你留下享受天福也不愿意,那么,叫我如何报答你的恩情呢?”

三太子在一旁,见药王什么都不要,立誓舍药治病,便想起龙宫里珍藏的一套《龙宫奇方》,便向父王建议道:“孙先生金银珠宝不要,天福不愿享受,如果将《龙宫奇方》送给他,叫他依方为人治病,他一定很高兴的!”

老龙王道:“《龙宫奇方》乃是我们龙宫珍藏的一个秘方,玉皇大帝不许随意妄传。今日为了报答你救太子之恩,只好违禁赠送给你,你可回到人间去救死扶伤,实现你的誓愿吧!”

药王得到了老龙王赠送的《龙宫奇方》,甚是喜出望外,爱不释手,欣然接受,便辞谢了老龙王和三太子,出海而归。

回来后,药王专心研读,又收集民间验方,写了著名的《千金方》,治愈了不少人的疾病。

龙所承载的悠长历史、丰富内容、民族精神,哪一样都无法忽视。

药王孙思邈与龙的玄异故事一篇又一篇,世界上有没有龙,是否存在过龙,并不是最重要的,药王与中国最神圣灵物之间的传说,仍然持久绽放着耀眼的光芒,不正是百姓对药王的爱戴和崇拜千秋万代?

《药王孙思邈的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